违法成本太低 中石化、湖北宜化、攀钢集团等化工污染严重
全球涂料网讯:
近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了名为《关不掉的污染化工厂》的节目,节目组实地拍摄和报道了7家化工厂污染的问题,引起化工行业内和大众领域广泛关注。紧接着,11月30日、12月1日、12月2日、12月3日连续5天,报道了包括山西晋城、重庆、山西吕梁、湖北宜昌、江西彭泽等城市和长江、黄河上下游旁边的化工、冶金等污染企业情况。
这些企业中,包括业界知名的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中铝下属分公司、国家电投山西铝业有限公司、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西彭泽县矶山化工园区等21家化工、冶金企业和园区被点名。早在之前,2013年8月11日,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就攀钢集团排污一事发布微博称,攀钢钒钛下属子公司“攀渝钛业向长江直排污水的排水口,红色的污水含铁量超标近百倍”。为何国家一再强调环保生产,却还有一部分企业屡教不改呢?
违法成本太低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在我国的环保中,并非偶然现象,据了解,国家曾对广州4家排污企业进行查封时,一家工厂负责人表示:“我们宁可继续生产也不愿治污,大不了继续受罚,反正环保罚款的钱远不如停业整顿的损失和环保设备的购置维护费多”。尽管该企业因多次排污受罚,但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仅被罚了1.138万元。如涂料行业的环保成本很高,动辄百万,甚至几千万。处理VOCs的设备很贵,效果好的进口设备有的高达7000万,每年的运营和维护费就五六十万,国产设备动辄四五百万。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费,每吨要4000元,一年下来,往往上百万。
在某些时候,环保执法常常陷入“排污、查处、罚款、继续排污、继续查处、继续罚款、再继续排污”的轮回。在这种怪圈中,执法不断,罚款不断,但排污不止。违法者“理直气壮”,把罚款看做是对排污的一种认可。
据了解,针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经济手段和监管措施存在滞后和不合理,企业违法排污的投入产出比高,选择违法排污就成为必然。我国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远远低于治污成本,同时存在少收、漏收、征收不上来诸多情况,难以达到促使企业削减排放的目的,其次,处罚力度不够,缺乏刺激企业自觉控制污染的动力,有人曾算过一笔账,高污染企业每吨废水的治理成本一般在几万元左右,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的最高罚款限额为10万元,这使得一些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采取措施防止污染。
企业社会责任感差
近年来,环保、低能耗、低VOCs已是大势所趋,国家倡导、企业跟进,可持续发展已然不再是一纸理念。办企业就像做人一样,要遵守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在化工行业,本就属于高危化品行业,这个行业人身上承担的社会责任远比别的行业要承担的多。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提高,整个地球、人类生存环境在环保要求上不断提高,使得这个行业必然朝着健康、环保的方向发展。但现在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完全置国家的法律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同时企业的负责人对社会责任抱有错误理解,特别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长远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国家政策缺失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其除了盈利之外所做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而国内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究其根源在于政府失职。 在环保问题上,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盲目追求GDP的时候,任何污染企业便会堂而皇之上堂,不会受到任何处理,无论该企业是何等的污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政府是裁判员,企业仅仅只是运动员,对于犯规的运动员应该依法进行制裁,而目前的状况是,不仅没有对企业进行制裁的法规,反而政府在过分纵容企业进行污染,破坏环境。政府对企业监督力度不足,很多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了解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概念,对它的利害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对其违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另外,有些污染企业对违法生产存在侥幸心理,即使现场被发现,环保部门对事故责任人大多只能处以罚款,而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短时间内很难治理,还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
面对层出不穷,屡教不改的各种排污违法行为,各级环保部门必须加大惩罚力度,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让违规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化工行业在未来生产中,要切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环保生产,做对社会对国家高度负责任的企业,为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点资讯
|
|